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從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


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現代父母的十件糊塗事


一、想太多: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

美麗的床邊故事


豐富的表現能力,對於一個人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東方人普通缺乏表現力,這跟我們年幼時欠缺訓練和培養大有關係。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教養錯誤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給我機會,讓我自己做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努力的想要獨立,而幫助他達成獨立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導他獨立所需的各項技巧。不幸的是,父母通常會「出於善意」的,以錯誤的方式給兒童太多的幫助。例如,有許多父母怕孩子自己吃飯弄髒了餐桌、地板,而寧可餵他,不願讓他自己練習進食。寧可自己動手,也不會耐心的等待兒童自己扣釦子或繫鞋帶。而這樣的行為不僅妨礙了兒童的自然發展,也讓他無法藉著活動來認識世界、建立自信。

你是「超完美父母」嗎?


一個3歲小孩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了,您會做何反應?

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最近是學校的開學時間,新新入學的爸爸媽媽一定會面臨小寶貝們剛入學的分離焦慮,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時刻呢?希望這篇文章,能讓爸爸媽媽了解,並面對這個時刻。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四個步驟終止一哭二鬧三打滾


開學第一天,短短的三個小時之內,近四歲的萊萊,躺在地上像天要塌下來似的哭喊尖叫了五回。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套用萊萊自己的話來說明,因為:「我不要排隊,我不要跟男生一起吃點心,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我不要收玩具……」只要不如她的願,她就馬上大喊:「NO……我要……」然後就往地上一摔,搥地哭喊。

教養箴言:真愛孩子不溺愛


美國蘭克諾克斯先生曾寫過一本書:「選擇ㄧ生只有一個孩子」;艾倫匹克也寫過一本書叫做「獨生子的樂趣」。獨生子的問題之所以在美國引起廣泛的討論和重視,是因為他們發現:美國早期的二十三個太空人中,竟然有二十一個是獨生子。太空飛行研究工作是需要高度智慧和冒險精神,勇於承擔責任與付諸實踐的。這些「太空人」所以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困難終至成功,和他們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有關。

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有一天,隔壁王太太出外買東西後回到家裡,見到女兒在沙發上哭得很厲害。她緊張地問女兒:「發生了甚麼事?」女兒無法回答,只顧繼續放聲大哭。王太太慌張起來了,問女兒:「是否有人傷害妳?」女兒搖搖頭。「妳是否弄傷了自己?」她又是搖搖頭。「唉!小寶貝,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她邊哭邊說:「天…竺…鼠。」王太太於是走入房間看看,望入籠內,天竺鼠雖然緊閉牙關,但仍然活生生的!王太太向女兒嚷道:「牠沒事啊!」女兒仍然哭著走進來,難以相信天竺鼠仍然活著。她說,驟眼看見天竺鼠躺在籠內,一隻腳伸了出來,以為牠已經死了。

八十二個微笑的臉

握緊拳頭時,好像抓住了許多東西,其實,連空氣都沒有抓到!  張開雙臂時,好像雙手空空,但是,全世界就都在你手心!"

如何和孩子談心


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籃球比賽結束了。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包括幾個三分球。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大家都擁抱他,讚美他:「了不起!」「好棒!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

換個方法跟寶寶說「不」


當寶寶做出危險或不適宜的動作、行為時,爸媽必須說「不」來制止,但你可以換個方式說「不」,同時更積極地建立一個「可以」的環境,讓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為規範。

培養友愛的方式


父母的教養,如果牛頭不對馬嘴,孩子一下子就混淆了,雖然他現在被逼得啞口無言只好就範,但還是學不到分享這回事。很多管教者在處理孩子相處的問題上,常有過多的介入,這些介入無非就是以大人的眼光,想要裁判孩子稚嫩的世界,結果吃力不討好,大的小的都怪你偏心,兩人仍是互相爭吵不休外,還越來越討厭對方。 什麼樣的話在處理孩子相處問題上不該說呢?又什麼行為不該在這時候做呢?

尊重您的孩子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

愛從擁抱開始


孩子永遠需要你的擁抱
或許你以為,大一點的幼兒已經不需要爸媽的擁抱拍撫,其實不然。不論年紀多大,人都喜歡被溫暖擁抱、被溫柔接觸的感覺,尤其是自己親近或是重視的人。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即使不同社會環境下的人,對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personal space)會有不同的需求,但基本上人與人相處時,如果加入身體上適當的碰觸,很容易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一點,信任感也會上升一些,因肢體語言習慣差異所造成的誤解也會減少。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


拜視訊科技之賜,現在家庭中幾乎至少都有一台電視機,更甚者為了避免熱門時段搶選台器,各自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遙控器在手,或坐、或臥、或躺,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和孩子溝通,情緒快失控時怎麼辦?


親子溝通時該說什麼?什麼話絕對不能說?以免引發親子衝突,教養專家提供了幾點建議…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專家提供愛的管教6法,不用打也不必罵,協助父母教出自動自發、守規矩的小孩……

你的最愛


上課了。老教授面帶微笑,走進教室,對同學們說:「我受一家機構委託,來做一項問卷調查,請同學們幫個忙。」
一聽這話,教室裡輕微的一陣議論:問卷?比上課有趣多了。
問卷表發下來,同學們一看,只有兩道題。

來的都是好的,凡事往好處想


在一場國立大學EMBA、高階企業經理人的演講中,我提到簡單的數字遊戲:1x1x1x1,一乘一,乘以十次,答案會變多少呢?答案很簡單,當然是「一」啦。

四顆糖的省思


育才小學校長陶行知在校園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

截長未必補短,有長才最重要


在高鐵站,巧遇以前的鄰居,看到當年在母親懷裡的小不點現在已經是活潑可愛的小四學生了,真令人感嘆時光飛逝。在等車的時候,我發現這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很好,問她看過什麼書,她回答得頭頭是道;最主要是她很有禮貌,善解人意,我一直誇獎這個孩子,一旁的母親卻一臉苦笑,令我不解。

教養,從家庭開始


自從黃崑巖先生幾年前在一場政治辯論會上,請教候選人有關「教養」的問題後,「教養」就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但是好像並沒有解決這個社會「教養」的問題,這幾年這個問題反而更嚴重了。

請別直覺反應就說不可能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通用汽車的客戶與該公司客服部門間的真實故事。一天,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龐帝雅克(Pontiac )部門收到一封客戶抱怨信,上面是這樣寫的: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如果請父母或師長列出他們想知道的「怎麼辦」,相信「孩子不聽話」可以排在第一名。因為「聽話」涵蓋了我們所有的冀求,而「不聽話」也就自然成了我們「痛苦」的核心了。

陪寶寶學說話


家中小寶貝初次開口說話那一刻,總是令爸比媽咪充滿著期盼與驚喜。但是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快慢不同,提醒爸媽要定期檢視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表,參與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寶寶三歲前,透過生活中的閱讀、遊戲等活動陪伴他,都是幫助寶寶練習語言表達、共享甜蜜親子時光的好時機。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讚美的藝術


研究顯示,不適當的讚美,建立孩子虛構的自信,讓他們失去了自我要求、迎向挑戰、堅持到底的心理習慣。讚美就像一把兩面刃,父母應該怎麼做?讚美並非教育的萬靈丹,雖然可能激發信心,但也可能讓孩子變得人格脆弱,失去自主性,教育者不能不留意。

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


《侏羅紀公園》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作者擁有豐富的生物科技背景。廣泛的閱讀打開視野,提供想像力基地,刺激神經,吸取更多知識。腦袋不但愈用愈靈光,還能避免阿茲海默症。閱讀不只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自己的時間、步調,在裡面遨遊,同時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

天下父母心


身為父母,鮮有不為如何教養子女而煩惱,隨著歲月的腳步,心目中乖巧的兒女逐漸成長,但言行舉止的表現,距離原來的理想也往往越來越遠。

不懂數字的數學家:三歲孩子的數概念


小琪正欣喜若狂地數著手上的巧克力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哇!數得好準確!)一旁的媽媽聽了好高興,忍不住問小琪:「你手中有幾顆巧克力糖呀?」小琪回答說:「五顆。」媽媽好緊張地接著說:「你剛剛數不是有八顆嗎?怎麼變成五顆了呢?」小琪一臉納悶地說:「我-不-知-道。」

塗鴉引爆創造力!


「創造力」是個邁向成功的流行關鍵字,在這充滿加強競爭力的時代裡,正在父母刻意讓孩子建立所謂「創造力」的同時,孩子隨手的塗鴉,正是展現創意的原始力量。

我的寶寶凡事要人催


許多家長都在抱怨,現在的小孩做起事來,拖拖拉拉、慢條斯理真叫人受不了。該怎麼讓他們專心點兒、手腳快一點兒呢?

教寶寶閱讀與早期教育


教寶寶閱讀只是早期教育的一部份,並不是全部。如果家長只教寶寶閱讀而沒有注重早期教育的其他層面,對孩子的益處有限。

重複孩子說的話


「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

吃飯多咀嚼,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研究發現,咀嚼的次數愈多,腦細胞就愈活躍,「細嚼慢嚥」這句老祖母常掛在嘴邊的智慧,的確有其根據。

陪孩子悠遊書海


這幾年,大家都在談閱讀。

說話得體,才能化險為夷


懂得在對的時機說對的話很重要,但是這種四兩撥千斤要有分寸,急智跟輕浮不同,我們的孩子常分不出什麼是無傷大雅的幽默,什麼是會傷害人的惡作劇。

幫心愛寶貝女兒綁頭髮


3歲定終生 有科學依據

媽媽愛罵我


孩子在3歲之後,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為了要建立生活常規,看到孩子表現不當而表達意見時,孩子會從父母的口氣、臉部表情來判斷父母的情緒;當聽到父母嚴肅、大聲的語氣,會認為父母在罵他,而覺得委屈、被誤解、不高興,可能父母只是在講道理,告訴孩子要把飯吃完才能出去玩,但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又被罵了。不可否認,EQ再好的爸媽總有情緒化的時候,一看到孩子「不受教」,自己一把火上來,也無法維持永遠的心平氣和,當爸媽「罵」出口時,通常是孩子不聽話,尤其孩子已不再像以前完全受爸媽的話,不論是穿衣服的顏色或何時起床,都有自己的意見。難道孩子會「故意」不聽話嗎?

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父親說:「週末吧。」
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
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
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


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起「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