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教養錯誤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給我機會,讓我自己做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努力的想要獨立,而幫助他達成獨立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導他獨立所需的各項技巧。不幸的是,父母通常會「出於善意」的,以錯誤的方式給兒童太多的幫助。例如,有許多父母怕孩子自己吃飯弄髒了餐桌、地板,而寧可餵他,不願讓他自己練習進食。寧可自己動手,也不會耐心的等待兒童自己扣釦子或繫鞋帶。而這樣的行為不僅妨礙了兒童的自然發展,也讓他無法藉著活動來認識世界、建立自信。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四個步驟終止一哭二鬧三打滾
開學第一天,短短的三個小時之內,近四歲的萊萊,躺在地上像天要塌下來似的哭喊尖叫了五回。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套用萊萊自己的話來說明,因為:「我不要排隊,我不要跟男生一起吃點心,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我不要收玩具……」只要不如她的願,她就馬上大喊:「NO……我要……」然後就往地上一摔,搥地哭喊。
教養箴言:真愛孩子不溺愛
美國蘭克諾克斯先生曾寫過一本書:「選擇ㄧ生只有一個孩子」;艾倫匹克也寫過一本書叫做「獨生子的樂趣」。獨生子的問題之所以在美國引起廣泛的討論和重視,是因為他們發現:美國早期的二十三個太空人中,竟然有二十一個是獨生子。太空飛行研究工作是需要高度智慧和冒險精神,勇於承擔責任與付諸實踐的。這些「太空人」所以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困難終至成功,和他們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有關。
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有一天,隔壁王太太出外買東西後回到家裡,見到女兒在沙發上哭得很厲害。她緊張地問女兒:「發生了甚麼事?」女兒無法回答,只顧繼續放聲大哭。王太太慌張起來了,問女兒:「是否有人傷害妳?」女兒搖搖頭。「妳是否弄傷了自己?」她又是搖搖頭。「唉!小寶貝,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她邊哭邊說:「天…竺…鼠。」王太太於是走入房間看看,望入籠內,天竺鼠雖然緊閉牙關,但仍然活生生的!王太太向女兒嚷道:「牠沒事啊!」女兒仍然哭著走進來,難以相信天竺鼠仍然活著。她說,驟眼看見天竺鼠躺在籠內,一隻腳伸了出來,以為牠已經死了。
如何和孩子談心
美國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體育館的鐘聲響起,籃球比賽結束了。十二歲的男孩吉文的球隊敗北,但他姑母還是興高采烈。全隊所得的二十四分,無一不是吉文贏取的,包括幾個三分球。吉文跑到看台觀賽的家人身邊,大家都擁抱他,讚美他:「了不起!」「好棒!一個人包辦所有分數。」
培養友愛的方式
父母的教養,如果牛頭不對馬嘴,孩子一下子就混淆了,雖然他現在被逼得啞口無言只好就範,但還是學不到分享這回事。很多管教者在處理孩子相處的問題上,常有過多的介入,這些介入無非就是以大人的眼光,想要裁判孩子稚嫩的世界,結果吃力不討好,大的小的都怪你偏心,兩人仍是互相爭吵不休外,還越來越討厭對方。
什麼樣的話在處理孩子相處問題上不該說呢?又什麼行為不該在這時候做呢?
尊重您的孩子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
愛從擁抱開始
孩子永遠需要你的擁抱
或許你以為,大一點的幼兒已經不需要爸媽的擁抱拍撫,其實不然。不論年紀多大,人都喜歡被溫暖擁抱、被溫柔接觸的感覺,尤其是自己親近或是重視的人。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即使不同社會環境下的人,對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personal space)會有不同的需求,但基本上人與人相處時,如果加入身體上適當的碰觸,很容易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一點,信任感也會上升一些,因肢體語言習慣差異所造成的誤解也會減少。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專家提供愛的管教6法,不用打也不必罵,協助父母教出自動自發、守規矩的小孩……
你的最愛
上課了。老教授面帶微笑,走進教室,對同學們說:「我受一家機構委託,來做一項問卷調查,請同學們幫個忙。」
一聽這話,教室裡輕微的一陣議論:問卷?比上課有趣多了。
問卷表發下來,同學們一看,只有兩道題。
截長未必補短,有長才最重要
在高鐵站,巧遇以前的鄰居,看到當年在母親懷裡的小不點現在已經是活潑可愛的小四學生了,真令人感嘆時光飛逝。在等車的時候,我發現這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很好,問她看過什麼書,她回答得頭頭是道;最主要是她很有禮貌,善解人意,我一直誇獎這個孩子,一旁的母親卻一臉苦笑,令我不解。
陪寶寶學說話
家中小寶貝初次開口說話那一刻,總是令爸比媽咪充滿著期盼與驚喜。但是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快慢不同,提醒爸媽要定期檢視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表,參與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寶寶三歲前,透過生活中的閱讀、遊戲等活動陪伴他,都是幫助寶寶練習語言表達、共享甜蜜親子時光的好時機。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讚美的藝術
研究顯示,不適當的讚美,建立孩子虛構的自信,讓他們失去了自我要求、迎向挑戰、堅持到底的心理習慣。讚美就像一把兩面刃,父母應該怎麼做?讚美並非教育的萬靈丹,雖然可能激發信心,但也可能讓孩子變得人格脆弱,失去自主性,教育者不能不留意。
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
《侏羅紀公園》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作者擁有豐富的生物科技背景。廣泛的閱讀打開視野,提供想像力基地,刺激神經,吸取更多知識。腦袋不但愈用愈靈光,還能避免阿茲海默症。閱讀不只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自己的時間、步調,在裡面遨遊,同時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
不懂數字的數學家:三歲孩子的數概念
小琪正欣喜若狂地數著手上的巧克力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哇!數得好準確!)一旁的媽媽聽了好高興,忍不住問小琪:「你手中有幾顆巧克力糖呀?」小琪回答說:「五顆。」媽媽好緊張地接著說:「你剛剛數不是有八顆嗎?怎麼變成五顆了呢?」小琪一臉納悶地說:「我-不-知-道。」
媽媽愛罵我
孩子在3歲之後,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為了要建立生活常規,看到孩子表現不當而表達意見時,孩子會從父母的口氣、臉部表情來判斷父母的情緒;當聽到父母嚴肅、大聲的語氣,會認為父母在罵他,而覺得委屈、被誤解、不高興,可能父母只是在講道理,告訴孩子要把飯吃完才能出去玩,但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又被罵了。不可否認,EQ再好的爸媽總有情緒化的時候,一看到孩子「不受教」,自己一把火上來,也無法維持永遠的心平氣和,當爸媽「罵」出口時,通常是孩子不聽話,尤其孩子已不再像以前完全受爸媽的話,不論是穿衣服的顏色或何時起床,都有自己的意見。難道孩子會「故意」不聽話嗎?
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父親說:「週末吧。」
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
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
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
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起「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