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努力的想要獨立,而幫助他達成獨立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導他獨立所需的各項技巧。不幸的是,父母通常會「出於善意」的,以錯誤的方式給兒童太多的幫助。例如,有許多父母怕孩子自己吃飯弄髒了餐桌、地板,而寧可餵他,不願讓他自己練習進食。寧可自己動手,也不會耐心的等待兒童自己扣釦子或繫鞋帶。而這樣的行為不僅妨礙了兒童的自然發展,也讓他無法藉著活動來認識世界、建立自信。
在蒙氏的教室裡,有一「日常生活自理練習」,這些簡單的日常活動通常都由大人來做以維控工作及居住環境整齊。
這些活動對大人而言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且結果比過程更重要。而對兒童來講,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著父母做這些活動,所以他也有強烈模仿、學習的慾望(這是兒童適應週遭環境的方法)。
與大人不同的是,固定從事這些簡單的日常活動對兒童有心智發展及吸收資訊的意義,兒童重視過程更甚於結果。必須注意的是,日常生活練習必須是實際的活動;不是學著玩的模仿性遊戲,是在現實環境中實際進行的東西。
像打掃環境、整理餐桌等等,這些並非表面,而是實際清掃弄髒的物品,例如要吃飯就得排餐具等。這也正說明兒童的活動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中尋求生活秩序,只從遊戲中的虛構世界難以滿足,不如在現實環境中使自己能夠邁向更高層次的境界。
兒童在此過程中由具體的學習過程及指導的練習、運動的調整等以求養成「個別」的獨立精神和自立精神。間接的也促進意志力、理解力、專注力和秩序感的發達。
「日常生活」包括:
1、基本的運動(手指及整個身體的活動)如:抓、倒、舀、擠、轉、夾、敲、剪貼、摺、縫、切、走路、站、坐、搬等等。
2、社交的行為:以人為對象,為了使社會生活順利進行,所要學習的社會禮儀、規則。如:打招呼、道謝、致歉、應答、用餐時的禮節、戶外器具的使用方法等。
3、對自己的照顧:指自我本身,為培養自立精神而需學習的必要能力。如:穿脫衣物鞋襪、如廁、洗手、盥洗等等。
4、對環境的關心:泛指以人類之外的生物、無生物為對象的工作,如:美化環境、整理打掃環境、照顧、飼養動植物等。蒙氏的日常生活教育並非只有在蒙氏的教室裡才能進行,為人父母的如果願意給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機會,一定能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家中幫孩子準備一條尺寸大小適中的抹布,他就可以從擰乾抹布→擦拭髒物→清洗抹布的動作中學習如何照顧環境,進而感受體會父母的辛勞。餐點的準備亦是孩子可參與的活動,如:抹果醬、倒果汁、沖泡牛奶、摘菜、擺放餐具等。只要告訴孩子方法,相信他的能力,給他練習的時間,您,也就給了他成長的機會!
本文轉載網路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